6月8日,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掛牌成立,標志著我國空間碎片監測、預警、應對突發事件以及國際合作有了實體依托單位。該中心的成立對于推進我國空間碎片技術發展,提升空間碎片管理和服務能力,保障我國航天器在軌運行安全,支撐我國航天國際交流與合作,維護我國外空發展權益等具有重要意義。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與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陰和俊共同為中心揭牌。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副局長、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總工程師田玉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參加揭牌活動。
許達哲表示,成立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是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目的是充分發揮和利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已有的監測設施、人才隊伍優勢以及多年積累的運行經驗,統籌利用國內外各種監測數據資源,建立自主的空間碎片監測網,維護我國空間資源的安全。他要求中心緊密圍繞太空安全和航天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創新工作思路,著力提升監測和預警能力、技術研究能力、保障衛星安全的服務能力、國際規則制定能力。
陰和俊表示,中科院是我國空間碎片和近地天體監測研究開展最早的部門,長期為國家航天局提供技術支持,在聯合國空間碎片規則談判中有力維護了我國權益。中科院將繼續支持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的工作,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和太空活動安全做出應有的貢獻。
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由國防科工局與中國科學院共同管理,業務受國防科工局委托和指導,依托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在空間碎片設備設施和人才隊伍方面的技術優勢開展相關工作。該中心的主要職責是,承擔空間碎片和近地天體監測系統規劃論證、總體方案設計和能力建設等相關工作;承擔空間碎片和近地天體跟蹤監測、風險研判和應急聯動的日常運行保障以及突發事件應急響應;承擔空間碎片數據信息的共享和應用,建設和維護空間碎片自主編目動態數據庫工作;承擔空間碎片數據信息的國際交流與協調聯絡,支撐開展空間碎片戰略規劃、技術發展和法律規范等研究工作。
空間碎片是人類在航天活動中遺棄在太空的廢棄物,也稱“空間垃圾”。主要包括廢棄的航天器和運載火箭箭體、固體火箭燃燒物、航天器在軌操作及碰撞解體產生的碎片等。目前,毫米級以上的空間碎片數以億計,總質量達到幾千噸。空間碎片的平均撞擊速度為每秒10公里,厘米級以上空間碎片可導致航天器徹底損壞,毫米級或微米級空間碎片的撞擊累積效應將導致航天器性能下降或功能失效。據統計,我國在軌航天器已達129顆,平均每年發生與空間碎片100米以內的近距離危險交會達30余次。此外,每年都有許多空間碎片返回大氣層。這些頻繁發生的隕落事件,對地面人員和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