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中國制造2025”這一概念,一經提出在國內外引起軒然大波。業界對這一戰略設想的提出表示歡欣鼓舞,有專家指出:“我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強大的制造強國戰略。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國家就難以從大國走向強國,特別是全球經濟結構正經歷深刻調整,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戰略,與我國形成較為激烈的競爭,我國制造業面臨 “前堵后追”的雙重擠壓,確立“制造強國”戰略迫在眉睫。”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接受中央電視臺記者專訪時表示,“互聯網+”將是推動中國制造業新一輪快速發展的最大催化劑和引擎,而突破口就是智能制造。規劃明確了中國制造未來發力的十大關鍵領域,包括新一代通信技術和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
為什么要出臺《中國制造2025》
苗圩認為,實體經濟是富國之基,制造業是強國之本。沒有強大的制造業,經濟就沒有辦法實起來。出臺規劃的目標就是要讓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2010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整個世界都清晰地感觸到東方這條巨龍涌動的制造活力和工業脈搏。然而,“中國制造”仍處于“大而不強”的發展階段,我國制造業普遍存在自主創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對外依存度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質量突出等問題,與美、日、德等發達工業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我國制造業正積極調整,在規模擴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之間求得均衡。
從產業規模和結構看,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貢獻了國內生產總值的40%以上。因此,中國制造在全球市場所占有的份額將左右國民經濟能否保持強勁而長期的發展勢頭,尤其是德國提出工業4.0計劃、美國提出先進制造業國家計劃,這些計劃正如火如荼地在工業大國和制造業強國中展開,這將促使制造業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日趨激烈。《周易-系辭》有云:“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是中國經濟在變幻莫測的全球市場保持長期繁榮穩定而做出的主動求變,是一招順勢而行的戰略布局。
“三步走”戰略、九項任務和十大重點行業領域
如何實現這種“變則通,通則久”的轉變呢?《中國制造2025》提出“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我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圍繞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9項戰略任務和10大重點領域:一是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二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三是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四是加強質量品牌建設;五是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重點領域;七是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八是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九是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中國制造2025是一個長期性、漸進性的發展戰略,它需要通過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優先發展,最終實現全制造領域內的大發展、大繁榮。而以上十大重點領域看似或“高大上”、或遠離日常,但實際與我們的息息相關。譬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就是指我們未來的通訊更便利、上網更快捷,而且是價格更實惠;新能源汽車和先進軌道交通關系到我們的出行,對于城市氣候污染和交通擁塞應大有改善。
在10大領域中,航空航天裝備位列其中,那么這一領域在推動“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落地過程中將起到怎樣的作用呢?
航空裝備為中國制造代言 國產飛機托舉航空夢想
《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中對發展航空裝備有明確規定:加快大型飛機研制,適時啟動寬體客機研制,鼓勵國際合作研制重型直升機;推進干支線飛機、直升機、無人機和通用飛機產業化。突破高推重比、先進渦槳(軸)發動機及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技術,建立發動機自主發展工業體系。開發先進機載設備及系統,形成自主完整的航空產業鏈。
關于航空制造業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如何扮演角色,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在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5年會時的演說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參考,他表示,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矛盾共存體。可以預見,在人口眾多的中國,對勞動力素養的提升和對勞動力需求的減少勢必引發短期的就業壓力,而這也將成為我國發展智能制造,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必須解答的兩道難題。大力推進制造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促進科學技術與商業模式(創意)的融合創新可以成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智能制造的兩條路徑。這段發言雖未具體明確給出“航空裝備2025”將如何布局,卻給出了些許提示。
近期,在央視《對話》欄目以及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林左鳴給出了更為清晰地表述。林左鳴指出在以航空制造為代表的高端制造領域,機器人生產線要比人工生產線具有更高的性價比,無論是人工成本還是對工人的教育成本。因此,加快“中國制造2025”需要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速率;而在頗受外界關注的國產大飛機項目的研制進程問題上,林左鳴指出在實現大飛機全面國產化的路上航空發動機一直是亟待解決的難點,而航空發動機研制資金的缺口則成為制約中國航空發動機發展落后先進國家的因素之一。
小編在此不得不將這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資金困局與上段林董事長“大力推進制造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促進科學技術與商業模式(創意)的融合創新”的論述進行邏輯上的掛靠——實現“航空裝備2025”的落地同樣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要首先通過制造與服務業、科技與商業模式相融合上的成功作為資本累積的基礎,復而實現航空制造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轉型,從而達成智能制造的先進制造業發展階段,屆時國產大飛機、航空“中國心”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同場競技就將實現。
航空工業是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以航空工業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被視為“國之重器”,是“中國制造2025”戰略落地的中堅推動力。親愛的航空人,實現航空制造夢想的路,必然遍布艱難險阻,也注定身處荊棘霜露。然日久彌堅、信念不改,“航空裝備為中國制造代言,國產飛機托舉航空夢想”將不是一聲口號,而是一言承諾。